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庞均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观点】立意论

2013-10-08 11:13:44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厐均
A-A+

静物-2010年-60.6cm-X-72.7cm

别墅与松树-2011年-72.7cm-X-60.6cm

  苏轼《书吴道子画后》曰;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,寄妙理于豪放之外。”

  王维《山水论》曰;“凡画山水,意在笔先。”

  张彥远《历代名画记》曰;“上古之画,迹简意淡而雅正。”“骨气形似,皆本于立意。”

  戴熙《题画偶识》曰;“有意于画,笔墨每去寻画,无意于画,画自来寻笔墨,盖有意不如无意之妙耳。”

  以上金句足以思考绘画行为觉动之本质。否则就是一个盲目、无修养的画家——即江湖混饭人。有人对艺术有极大的兴趣,勤于画画,亦有天分,但不重“学理”、“法理”与“修养”,画品沦俗,仍然非创造者,此乃欺世盗名。倘若画之工细“极细谨如毫发,不过一戗金匠耳”(黄宾虹语)

  究竟何为“立意”?何为“创意”?意义何在?又与油画何相干?

  立意(造意)乃是“思想”、“情感”、“创意”之意念。“立意”的观念,其根本意义是认为画者与画布、画纸乃是一体的。画面是思想、感情的烙印,有思想才有画面。“意在笔先”此乃画中要诀。欧文忠《盘车图诗》云;“古画画意不画形,梅诗咏物无隐情,忘情得意知者寡,不若见诗如见画”。

  画家傅抱石对“造意”有如下诠释;“吾人既明,画为‘我’之画,则未画之前,‘我’仍在也。既画之后,‘我’亦在也。‘我’之所以移于画面,及画面之所以容‘我’,不能毫无觉动,设无此觉动,画面所容受必非具体,‘我’之移于画面,亦必非痛快。故须‘意’在笔先,始能具体而益痛快。所谓‘意’即‘我’之意,即‘觉动’也。(傅抱石《中国绘画理论》)

  意在笔先是画者必备之修养,例如画人物,无论眼前有人或无人,心中必先有人,方可落笔。脑海中必先有一个整体的画面,包括形象、神情、色彩、画趣、形式、构图、空间、色调、气氛等等,以上都必须在短暂的分秒之间,潜意识的自然“意念”,它基于纯感觉性而非刻意性,所谓画竹必胸有成竹。那种当画某处一笔时,才会观察某处局部的一点,调色单调某处一色,其他全然不顾,何以成器乎?

  王原祁《雨窗漫笔》曰;“意在笔先,为画中要诀。作画于搦管时,须要安闲恬适,扫尽俗肠。默对素描,凝神静气。看高下,审左右,幅内幅外,来路去路,胸有成竹。然后濡笔吮毫,先定气势,次分间架,次布疏密,次别浓淡,转换敲击,东呼西应,自然水到渠成,天然凑泊,其为淋漓尽致无疑矣!”

  苏轼《东坡集》曰;“观士人画,如阅天下马,取其意气所到。”
 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庞均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